請按以下連結觀看文章
Please click the link below to view the article
https://gostudy.hk/23731/?sfnsn=wa
專欄分享 Article Sharing
升幼 | 5類小朋友易抗拒返學行為 幼稚園校長分享7招對策
5 types of children are prone to resist returning to school Kindergarten principal shares 7 countermeasures
請按以下連結觀看文章 Please click the link below to view the article
本校現正招收K1-3各級插班生,查詢請電23847272,或親臨本校領取報名表格及參觀校舍。
香港教育大學(教大)今日(6月2日)舉辦「看STEAM動畫.讀故事.學語文」發布會,介紹由教大團隊製作的全新STEAM動畫系列及配套教材。有關資源已全數上載至網站(https://steam.eduhk.modernedu.hk/),供全港學校及公眾免費使用。
動畫系列共有十輯,每集長約五分鐘,以「植物與昆蟲」、「能源」、「環境保護」、「科學(物理)」、及「中華文化」為主題,呈現古今中外十位著名科學家的故事,分別為林奈、達爾文、瓦特、愛迪生、卡森、牛頓、阿基米德、畢昇、魯班及蘇頌,講述科學精神如何解決他們所處時代的難題。每集動畫均配以粵語、普通話及英語旁白,並附有詳細教案、工作紙及中文字卡,協助教師和家長以輕鬆有趣的方式,教授語文及科學知識。
動畫是教大「看STEAM動畫.讀故事.學語文」計劃下的項目,由教大學術及首席副校長李子建教授(計劃主持人)、文學及文化學系姜鍾赫博士和語言學及現代語言系麥可欣博士(計劃共同主持人)參與統籌及設計。項目更邀得現代教育研究社製作動畫,並由商業電台參與粵語配音。
校長張仁良教授說:「為配合國家及香港未來發展創科的大方向,教大積極開發創新和富趣味的教學資源,協助中小學推動STEAM教育。教大將在STEAM教育的路上,與業界攜手並進,培養和開拓學生的創新精神。」而李教授則指:「動畫結合科學概念、科學史及中國語文,讓學齡相對較小的學生,也能夠在輕鬆活潑的氛圍下,接觸到各學科的知識。」
這套動畫系列介紹十位傑出科學家之餘,亦教授學生部首和筆順等中文知識。項目團隊特意製作多元化的輔助教學材料,以至是網上遊戲,期望能增加教學的趣味及互動性。
主題演講嘉賓教大中國語言學系梁佩雲教授就以生活中的數理人文為切入點,指出STEAM可以拓寬學生運用語文的機會,提高學生在不同學科學習中準確運用語文的意識,這將會幫助學生積澱人文素養,令學生終身受益。
此外,活動又邀得漢師幼稚園(龍總)楊洋校長及陳錦佩老師,滬江小學林淑操副校長,以及香港教育大學賽馬會小學梁振業副校長及林竹主任,分享他們利用有關動畫實踐教學的心得和經驗。現代教育研究社有限公司營運總監黃鉦凱先生亦有出席是次發布會,分享設計這套動畫系列的過程及理念。。
撰文:黎學紓
又來到一年一度開學的大日子,雖然今年的暑假較短,但每逢放假後要重返常規的上課日子,的確需要時間適應,特別是年齡較細的幼兒,無論是初入學與否,需要與照顧者分離,也可能會出現哭泣、大喊、甚至痾嘔、肚痛等症狀,以身體反應讓家長知道他們不想上學。漢師幼稚園(龍總)楊洋校長特別為《01親子》家長提供4招應對小朋友分離焦慮情況,讓大家可以輕鬆上學。
(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楊洋校長直言,每年也有不少家長向他查詢以下問題:「校長,如果我的小朋友第一天上學時遇到哭泣情況,我應怎樣辦?」、「我又想問如果孩子當上學時他不願上學,常說身體不適,我又該怎麼辦?」…… 原來孩子一上學就哭泣、不願上學的情況十分普遍,楊校長建議家長先要記住:「Happy Children!Happy Parents!」
她認為,家長必須要先了解你的孩子有什麼特性?如果孩子有以下特性,那可能有機會在上學時出現抗拒行為。
較依賴成人
極需要別人關注和重視
情緒比較大
專注時間短
適應力較慢
所以,楊洋校長建議家長們,要認清上學時最常會出現哪些問題:
1. 負面情緒浮現—經常上學前或到學校門口就會哭泣
父母是孩子長期的陪伴者,也是忠實的照顧者,幾乎與他們朝夕相對,不難想像要面對分離定會帶來不安。除孩子有此情況外,父母也可能會有同樣的情緒,例如:擔心孩子是否有哭泣?在學校能照顧妥當嗎?……
楊洋校長:「當孩子們第一天上學,面對新環境會顯得害怕,他要踏進一個陌生的環境,接觸不熟悉的人,加上與父母分離,負面情緒湧上心頭,繼而出現哭泣、食慾不振,連帶出現身體不適,例如:痾嘔、肚痛,甚至引發焦慮感,導致行為倒退。以上種種,皆因孩子缺乏安全感。」
2. 環境及生活習慣的轉變
楊洋校長建議:「面對不同的環境與生活習慣,孩子需要一段時間去接受和適應,如何將家中的原有模式轉變成學校的學習模式。」
3. 行為倒退—變得依賴,做事欠缺動力
孩子為了逃避上學,可能會做出一些引起家長注意的行為,例如:從主動積極變得失去動力、從獨立自主變得依賴,又如從開朗活潑變得失落易哭等。他們可能在日常與父母對抗,無故哭泣引起家長注意或突然做出異常表現—無故喧嘩、不聽從父母指令,發脾氣等。
如果你的孩子出現上述問題怎麼辦?楊洋校長建議家長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父母篇:
1. 實地考察,積極面對
建議爸媽預備學校不同的角落的相片(家長可於學校網頁上瀏覽),在家中多說關於學校的人和事。當空餘時間可帶同子女一同看看新學校的四周,緊記告訴孩子他們放學的位置及參加學校的迎新活動或開放日,增加他們的熟悉感和歸屬感。
2. 家中模擬上課情況
家長也可在家中與子女進行假想遊戲,模擬上課的情景,如:說故事、唱歌、畫畫等,讓他們開始對上學模式有概念,訓練幼兒專注學習的時間及教導孩子守規則,如:舉手發問、排隊、坐定、用膳等。父母在開學前需培養子女有良好的生活習慣,配合學校的上課時間,如:早睡早起、中午有午睡時間等。
3. 忍心不回頭,讓孩子獨立成長
父母遇到以上情況,明白會感到無奈和心痛,但如果想真正幫助到孩子,就是要在送他們回校後,即使看見他們哭泣,也要忍心離開,放心交給老師。要相信學校會悉心照料你的子女,讓孩子知道爸媽和老師們的關係友好,建立彼此信心和安全感,相信他們會自然將戒備心逐漸放下。
4. 學會欣賞和讚賞孩子
要成功過渡適應期,小朋友的自信心是很重要的,有效地表達讚賞是提升信心的關鍵之一。還記得有一次,有位幼兒拿著在學校做的立體手工,由於造型有點奇怪,故當爸爸看到他手上的作品時便問他是什麼,並隨手將其掉進垃圾筒,孩子當時立即顯得很失落。建議家長可利用欣賞三步曲「具體、情感及展望」,如:「你今天主動自己穿校服(具體),看見你快樂上學去,我很開心(情感),希望你明天也能開心上學去(展望)」,讓孩子能勇於面對挑戰,建立獨立面對的自信心。
學校篇:
1. 家長與學校互相配合,建立友好的合作關係
我們不能否認,要做到安撫孩子的情緒,除了父母外,學校的角色也不容忽視。作為父母親要擔當帶領者的角色,對學校持有信任的態度,有需要時可與老師討論小朋友的情況,互相交流,慢慢他們會漸漸將需求說出,主動尋求老師幫忙,成為孩子們的信賴者,期待每天上學的來臨。
2. 知己知彼:參加上學前的適應活動
楊洋校長指其幼稚園於開學前(約八月中)會舉辦適應活動,讓家長陪伴子女上課,增加他們的投入感並建立家長對學校的了解和信任。學校又會舉辦入學前的新生家長講座,讓家長知道子女在學校的各項細節,如:校服儀容、上課及放學安排、時間表、課程內容、如何處理幼兒入學前之情緒及有關上學準備等。透過這些活動,學校、家長和幼兒彼此得以了解,建立互相關係。
學校、家長及幼兒是三角關係,他們彼此緊扣、互相影響,互有關聯。家長緊記:「強大的信心,能克服內心的恐懼,產生無往不勝的勇氣!」,讓我們一起協助孩子愉快上學去。
漢師幼稚園(龍總)
地址:何文田自由道2號
電話: 2384 7272
撰文:心啟晴專業輔導學院
心理治療師 李偉堂
繪畫可以給予我們抒發感受的空間,作者利用畫筆創作,以另一種語言和自己對話,從中安撫個人情緒或獲得領悟,解開個人的心結。
常為小事而哭
回想過去的兒童輔導中,有父母來求助,他們不明白為何兒子小明常為一些小事而哭,例如遲了看電視、遲了吃晚飯、爸爸晚了回家等,他們和小明提及情況,但就是不明所以,對他們造成困擾。於是筆者建議為小明進行一次畫畫評估,了解小明心目中的成長環境,或可了解小明愛哭的緣故。
畫畫洞悉愛哭因由
小明畫了一幅「家庭的故事」,他一邊繪畫,一邊道出心中感受,父母整天忙著工作,令他很多時候獨自在家中玩耍。當父母回家後,小明很想和他們玩,但爸爸很快顯得不耐煩。在小明心中,爸爸好像經常發怒;每當媽媽看到這種情況,便會和爸爸吵起來。在小明眼中,媽媽和爸爸吵起來時,媽媽總是一臉難過。在小明心中,他知道父母都是疼愛自己,但當他看到爸爸發怒及媽媽傷心是因他而起時,他便感到難過。
提升心智理論的方法有:
1. 向孩子交談時多用與心理有關的詞彙
運用與心理有關的詞彙與孩子溝通,可令孩子更具體地了解自己及別人的心理狀況。心理有關的詞彙例子有「想」、「假裝」、「知道」、「相信」、「覺得」及與情緒有關的詞語。平時多留意孩子想表達的意思,再給予回應。例如:「啊!你想要蛋糕」、「不要怕!你以為我走了,其實我還在」、「媽咪好嬲因為你打哥哥」。家長亦可多向孩子解釋他人的心理狀況,例如:「美美收到份生日禮物笑得很燦爛,佢應該覺得好興奮。」
2. 與孩子參與角色扮演遊戲
角色扮演遊戲鼓勵孩子代入不同的處境及人物的角度思考,藉此推論出相關的行為。開始扮演時,孩子可先扮作日常生活常見的人物,例如:媽媽、醫生、老師和司機。家長要留意,在遊戲中無論說話和行為都要代入所扮的角色。此活動能幫助孩子從不同社交情境中體驗各種情緒、想法及互動情況,亦在當中學習觀察、模仿、預知、檢討及調整自己的想法及行為。
希望家長能在日常生活善用機會,與孩子多分享、多溝通,讓他們學會「睇人眉頭眼額」,成為一個「讀心神探」!
資料來源:
Hollin,P., Baron-Cohen, S.,& Hadwin,J.(1999). Teaching children with autism tomind-read. West Sussex, England: Wiely Press
Lowry,L.(2015).” Tuning in” to others: How young children develop theory of mind. TheHanen Centre.
香港痙攣協會 (2005). 聯情繫意: 發展自閉症幼兒的社交能力. 香港痙攣協會.
撰文:家庭動力兒童遊戲治療師
婚姻及家庭治療師李慧芝
在現今的社會,父母要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態,確實不容易。筆者曾經接觸過很多家長,發現大部分父母所面對的困難,並非不了解孩子的感受和需要,也並非不知道自己的行為如何影響孩子,而是難以在孩子出現狀況時,仍能保持對孩子的信任和樂觀的態度。很多時候,父母擔心孩子的問題會持續和惡化,因而變得愈加焦急,並重複以無效的方法處理孩子的問題。
那麼,父母該如何保持最佳的心理狀況,面對管教子女的壓力和挑戰呢?以下幾點可供父母參考:
1. 對自己的壓力指數更敏感
父母也是人,所以都會有情緒低落或身心疲憊的時候。父母對自己精神狀態敏感的目的,在於提醒自己,要先好好照顧自己的需要。因為當父母在高度壓力的狀態下,難以有效地敏感和回應孩子的需要。反之,不適當的回應有可能會傷害孩子及破壞親子關係。
2. 善用資源,紓緩壓力
當父母感到有壓力時,應該盡量發掘和善用自己內在和外在的資源,調節自己的負面情緒。例如找家人或朋友傾訴、做一些能令自己放鬆的事情、找一些正向的思想和信念鼓勵自己等。目的在於令自己得到適當的休息,暫時紓緩壓力。
3. 轉念,反思
假如父母的壓力持續及增加,便需要尋求專業的協助。有時候,這些壓力不止來自外在環境的影響。父母的自我價值、世界觀及對事物的看法,都會影響我們如何做父母。例如有些父母會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未有盡到做父母的責任,結果不斷催促子女學習或參加活動,甚至當孩子出現壓力和負面情緒時,這些父母也無法有彈性地回應子女的需要。假如父母能意識及照顧到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便能避免自己的負面情緒影響至下一代。
因此,父母愛孩子,也得要先愛自己。只有父母健康快樂,孩子才能健康快樂地成長。